

情緒性進食:當食物成為情感的出口
小莉,35歲,工作繁忙且壓力龐大,每當她面臨客戶的無理取鬧,或感到來自主管的壓力時,下班後總會想要高熱量的食物「獎勵」自己,特別是巧克力蛋糕。她告訴我:「當我吃下蛋糕時,那瞬間的幸福感讓我彷彿能忘記一整天的壓力,可這感覺很快就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對自己的失望。」
當情緒累積卻無法釋放時,食物成了情感上的緩衝墊,能讓我們短暫舒緩情緒,然而,隨之而來的內疚和自責卻加劇了壓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情緒性進食並非源自於生理飢餓,而是情緒驅使的結果。
如何辨識情緒性進食?
可以透過以下三個特徵可幫助辨識你是否也陷入情緒性進食的循環中:
突如其來的飢餓感
生理飢餓通常是逐漸累積的,而情緒性進食的慾望則往往突然出現。
特定食物的渴望
如果你只想吃某類食物(如甜食或油炸食物),這可能是情緒在作祟,而非身體的需求。
進食後的情緒反應
情緒性進食後,常伴隨內疚或後悔,這些情緒反應暗示這並非源於真正的飢餓。
調節情緒性進食的兩個方法
情緒覺察
當你感受到突然的進食慾望時,停下來問自己:「我是真的餓了嗎?還是只是感到壓力或情緒波動?」這樣的自問能幫助你分辨情緒需求與生理需求。
尋找其他調節情緒的方法
當發現自己因情緒波動而想吃東西時,試著用其他方式來舒緩自己。你可以進行簡單的呼吸練習、短暫的散步、或幾分鐘的冥想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恢復平靜。
當你發現自己和小莉一樣陷入情緒性進食時,請記得,這不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而是一種面對壓力的反應機制。透過增強自我覺察,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情緒的觸發點,並學會用更健康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情緒,使生活更加平衡與穩定。

張瑋庭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諮心字第004339號
美國瑜珈聯盟RYT-200認證老師
深度自我探索與成長
情緒困擾與壓力調適
原生家庭、人際與親密關係議題
容貌焦慮、情緒性進食
正念瑜珈:自我覺察、正念靜心、放鬆練習